出门忘记带钱包,“刷脸”就能取现和支付;网购的物品,“刷脸”便可以开箱取货;上下班挤地铁,“刷脸”就可以顺利过安检……这样的场景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落地,同时也成为了人工智能改造生活的鲜活案例。
在产业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人脸识别+AI的商业化必然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AI技术能否普适更多的生活场景,经过行业智能改造后,人脸识别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5月23日,虹软在成都对外发布了Arc FaceGo人脸识别应用套件、IR活体检测等多款产品,展示了其AI开放平台的快速产品化能力。
目前,市面上加载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也正处于爆发阶段。以百度为例,此前就宣布大幅调整人脸识别商用接口模式。对于人脸应用并发量不高的中小企业,基本免费配置。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曾表示,百度希望把人脸识别等看起来非常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技术真正平民化,让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能用上它,进而做出更多产品和创新。
此外,以商汤、旷世等为代表的公司在下游产业链上,也纷纷瞄准人脸识别商用市场。前者在开发出超轻薄设计的新一代SensePass工业级可视人脸识别门禁机,支持2万离线人脸库及0.3秒快速识别;后者在也在智能手机3D人脸识、抓逃、楼宇人脸识别门禁等领域与友商展开激烈角逐。
虹软副总裁祝丽蓉表示,中小企业在落地AI时,更侧重应用层及商业逻辑,对研发基础核心算法迫切需要外部赋能。而通过原始积累的大量原创的视觉AI底层算法,开发出来的产品将有助于开发者快速完成硬件选型、编程开发,降低研发与测试阶段的成本,支撑AI商业化落地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它的核心焦点已从此前的技术、资本,开始转向产业化落地之上。”
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天瑞认为,AI要发挥真正的商业价值,就需要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就目前来看,视觉就具备人工智能落地商业场景的基本要素,视觉生态具备等大量数据,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越来越多AI产品逐渐商业化落地,人工智能应用极其广阔的特性开始逐渐显露。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1175亿美元,2019年规模预计将达1900亿美元,并仍保持60%的高速增长。人脸识别是目前商业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自然成为了各开发者、企业接入AI能力的首选。
业内人士认为,“人脸识别+AI”的市场正在探索中开启,未来伴随5 G商用的落地,凭借人工智能视觉场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视觉将有望发展成为智能时代的标配。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整个市场仍需强大的推力,来突破人脸识别在智能技术和市场应用之间的阻隔,以普适更多的未来生活场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