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诗级巨著《冰与火之歌》的众多角色之中,猫妹最喜欢的是绰号“小指头”的培提尔·贝里席,只因为他曾说出过一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台词:Chaosis a ladder,大概意思是:乱世之中,往往隐藏着逆天改命之良机。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这句话显得尤为应景。从国内到海外,举凡新冠肺炎所经之处,医疗物资都变得极为稀缺,这其中又数需求量最大的口罩最为紧俏。
口罩巨大的需求量和看似极低的进入门槛吸引了大量的掘金者,他们或购入机器进行生产,或寻找货源和渠道进行分销赚取差价,或者干脆空手套白狼,借机发一笔不义之财。
4000个淘金者与40个卖铲人
口罩的构造十分简单,仅包含了三层无纺布、耳挂和一个鼻梁条,只要把这三者正确地缝在一起再进行消毒就能做出一个合格的医用口罩,生产起来几乎没有门槛。
这也是为什么,在被疫情逼急了的意大利跑车豪门兰博基尼都开始组织员工生产口罩了。原本为大牛小牛缝制内饰的生产线直接就能变成口罩生产车间,大妈们脚踩缝纫机用手缝,一天也能缝出1000个来。
当然,在中国想要生产医用口罩不可能这样儿戏,任何人想要进入这个市场生产医用口罩都必须先解决三个问题:生产设备、原材料和生产资质。
由于口罩的生产工艺十分简单,目前市面上的口罩生产机器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能够一次性实现多层无纺布热压、折叠成型、超声波焊接、废料切除、耳带鼻梁条焊接等多道工序。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疫情开始前国内一台普通口罩机的报价约为10~12万元。而据上市公司拓斯达(300607.SZ)和赢合科技(300457.SZ)的报价,到了疫情爆发后相关企业复工时,普通口罩机的价格已经涨到50万元/台,N95口罩机的价格更是达到了120万/台。同时,口罩机大多已经没有现货,只能在付款20日后提货,当然这还不包括调试机器的时间。
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有两家发布了购买口罩机的公告,分别是智云股份(300097.SZ)和全新好(000007.SZ),成本分别为16.3万元/台和48.7万元/台。值得注意的是,智云股份共订购了63台口罩机,总价达1060万元,能够获得如此低的价格与其订单量不无关系。
即便顺利地采购到生产设备,企业也不一定能立刻开工,能否拿到原材料,成了企业马上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前文中提到,医用口罩共有三层,最内层和最外层均为无纺布,并无隔离效果。起到保护作用的是中间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简称熔喷布。熔喷布本身对飞沫有着70%的过滤性能,在经过静电驻极工艺加工后过滤效果可达99.9%~99.99%,能够有效地隔绝病毒的传播。
疫情前,我国每年的熔喷布产量仅有5.35万吨。熔喷布生产线投入较大、设备安装周期长且关键零部件喷丝板和风机依赖进口,因此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增产。疫情爆发后下游口罩迅速扩产,熔喷布的产量却难以短时间内跟上需求,一度导致多家口罩生产企业停产。
短时间内爆发的供需差还引发了哄抬物价的恶性事件。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3月披露的两则案例,经过三、四层分销商的层层加价,湖北的熔喷布价格曾被炒到过26万元/吨,广东的熔喷布曾被炒到45万元/吨,而疫情前国内熔喷布的价格仅为2~3万元/吨。
相关资料显示,到目前熔喷布都还是制约我国医用口罩产量的主要因素。尽管中石油紧急建设的生产线缓解了部分生产压力,熔喷布的价格依旧高达30万元/吨。
另外,根据药监局的要求,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需要拥有10万级洁净车间,口罩成型后要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并进行7~14天的静置解析。
也就是说,如果走正规的流程,从企业付定金购买口罩机到第一个口罩出厂,至少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经有4000多家企业新增或注册了口罩生产业务。据药监局的数据,截至3月9日,仅有499家企业拿到了医用口罩生产批文。而在这期间,各地纷纷出台了政策控制防护口罩的价格,同时我国的口罩日产量也从疫情前的0.2亿只迅速提升至了1.2亿只。据相关报道,各地的口罩价格在3月初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这恰恰是大量疫情爆发后开始生产口罩的企业产品出厂的时间。
反观国内的口罩机生产商却着实赚了一笔。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口罩机生产商仅有不到40家。其中的上市公司拓斯达,原本是生产工业机器人和注塑机的制造企业,仅靠出售一款生产一次性口罩的机器,便在2020年一季度实现了1.4~1.6亿元的净利润,相较去年增长了271.86%~301.66%。
想要出海?先过了同胞这一关
目前,已经在中国得到控制的新冠疫情,又在全球蔓延开来。据世界卫生组织4月7日的最新数据,全球已有121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隔离、恐慌、医疗物资短缺这些我们所经历过的困难又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重复上演。
在戴口罩这件事上,西方国家的民众态度却与我们不同。首先,民众们普遍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进而衍生出了对于戴口罩者的歧视。同时,政府也在是否建议民众戴口罩这件事上摇摆不定,据BBC等媒体的报道,目前政府的官方看法是呼吁民众将口罩留给更有需要的医护人员。
但各国医疗物资的状况终归是事实,就连一贯态度强硬的特朗普都不得不向现实屈服。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为了获得3M公司进口的1.7亿只口罩,美国不得取消对其口罩出口的限制。
广阔的海外市场明显更加有利可图。然而,想要将口罩送出国去,也比生产口罩困难得多。
中国的口罩想要出口,就必须符合出口地的质量要求,想出口到欧盟国家需要获得欧洲合格认证(CEmark),出口到美国则需要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许多新入行的口罩生产商没有办理医疗防护用品的经验,又急于抓住机会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便在淘宝上找到一些来路不明的机构,花8000~28000元办理CE和FDA的证书。
《中国新闻周刊》曾经报道过此类事件,网络上针对口罩出口的骗术可谓五花八门,往往是利用口罩生产者对相关规则不熟悉的信息差,用无效或者伪造的证书敷衍厂家,而生产者往往无力辨别,在与海外客户接洽时才会发现被骗,因而错失了合作的机会。
而那些拥有出口合格证的工厂则拥有了极强的话语权,可以毫无顾忌地侵害合作者的利益。自媒体Tech星球此前采访了一位在疫情爆发后进入口罩行业的跨境电商从业者,后者称目前的小型口罩厂大多在收取了客户定金后才去购买原材料,而生产完成后却将订单就地拍卖,价高者得。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现在可供出口的口罩变得像股票一样没有了固定价格,没有人再去履行合同上的约定,出口商随时准备着去工厂抢购货物,以便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而出口商也不用担心价格过高,目前国内N95口罩的出厂价在15元~20元之间浮动,在海外电商平台上却已经卖到了10美金以上,无论如何都会有利可图。
生产和贸易上的无序最后还是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后果。3月28日,荷兰政府宣称将从中国进口的130万只口罩中的60万只退回,理由是口罩的质量不合标准。据悉,这批口罩本应当符合过滤95%颗粒物的标准(FFP2),却连较低的FFP1标准也没能达到:因为无法紧贴面部且滤膜有瑕疵,不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口腔和鼻腔。
这件事发生两天后,商务部便发布公告,规定包括医用口罩在内的医疗器械在出口时,除了需要符合当地的质量标准要求外,还需要获得我国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一定程度上整治了医用口罩的出口秩序。
喧哗散场
最近,知名财经作家半佛仙人又向大众曝光了近期流行的新骗局,当下正有人大量抛售口罩机,并忽悠大众通过生产口罩发家致富。半佛仙人指出,这些口罩机能不能用首先是一个未知数,再者,现在才开始做口罩,多半做出来也会赔钱。
由此可见,许多涌入口罩市场的第一批淘金者此刻已经败兴而归,撤退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把唯一的固定资产想办法变现。
当初满怀憧憬冲进口罩市场的时候,每个投机者都认为自己是抓住了时代机遇的弄潮儿。但要价10万/天的口罩机调试团队、暴涨十倍的原材料价格、凭空捏造的出口合格证和毫无信用的工厂主,也让这些投机者们成了其他人的猎物。
现在,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口罩。武汉刚刚解封,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学,企业正在全面复工,民众依旧需要质量合格的口罩。招商银行预测全社会的口罩需求将达到4.2亿只/日,依然高于目前的单日产量。
但是口罩的暴利已经成为过去式,目前国内口罩价格已经趋于理性,似乎预感到离人们摘下口罩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经销商开始压低采购价格。在国内无利可图又没有出口资质的生产商中产生了第一批退出的玩家。
原本就拥有出口资质和出口渠道的企业则是笑到了最后。据阿里巴巴的统计,近期全球买家对口罩的需求增长了13769%。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就和意大利政府民防部门达成了800万只口罩的供货协议,总价为1360万欧元(约1.06亿人民币)。
而目前想要进军海外市场的企业,则只能选择申请CE和FDA的认证,这样的认证一般会耗时2~4周,等到这些企业获得出口资格,还需要在当地寻找分销商。因为海外的口罩需求者多为医疗机构,而这些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上又异常保守。
更重要的是,一个月后海外的疫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海外市场又会是怎样的状况,这一切都尚未可知。
关键词: 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