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汉斌摄
【跨越新引擎】
(相关资料图)
繁花烂漫看中国,亚洲“花都”在斗南。
7月24日,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与武汉国际贸易城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汉口北共同建设华中斗南花卉城,激活百亿花卉产业链,建设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
与此同时,来自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的数据显示,随着暑期到来,昆明市旅游业日渐复苏,游客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昆明斗南花市人流量急剧增加。2022年上半年,斗南花市共接待游客135万余人。相比去年、前年同期,游客人数大幅增长。
人们奔着“花都”的名气而来,捧着鲜花带着笑容离开。在“美丽事业”背后,是几代花卉科技人的坚守和付出。
种业创新成为产业发展引擎
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斗南。这个距离昆明主城18公里的鲜花小镇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汇集了云南80%以上的鲜切花和周边国家的花卉,年交易额破百亿元,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价格的“晴雨表”。
每晚8时,准时涌入市场的人潮就形成了一道风景。人潮中,“80后”汉子韩刚和“90后”姑娘毕茜茜不甘落后。
“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要帮乡亲们把花卖出去!”在昆明市晋宁区宝峰镇韩家营四组,韩刚种的近百亩绣球花品质有口皆碑。种好花是本分,可卖出价才是本事。
2019年回家创业的毕茜茜在花市进行直播,不但让自家的花不愁销路,还给周围的邻居、熟识的摊主带货,鲜切花、盆景和多肉植物源源不断发往大江南北。
韩刚和毕茜茜并不知道,他们每天为之奋斗的“云花”的“基因”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昆明斗南仗着气候、交通和大市场的优势,月季、百合、非洲菊、康乃馨成为最大宗的产品,占销量的九成。但种球、种苗依赖进口,话语权被别人拿着。同时,由于品种单一、品质退化、病害加剧,花农守着花田,却难以过上花样生活。
形势逼着云南人搞自主创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云南省农科院)院长王继华,不仅是云南花卉产业“蝶变”的见证者,曾多年担任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长的他,也是这场变革的实践者。
“起初,我们加强对国外引进品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研发,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鲜切花育种技术体系。”王继华说,20多年来,云南花卉产业已从以前的“跟跑”,发展为如今的“并跑”。
晏慧君是云南省农科院青年技术带头人。10余年间,她俯身月季资源花型和花香评价、鉴定、基因发掘和机制解析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
几年来,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选育出多个浓香型和奇特花型的月季新品种,弥补了自古“月季无香”的遗憾。最近,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她又成功选育出月季新品种。目前该品种已进入测试阶段。
10年来,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自主研发花卉新品种430个,其中申报国家级新品种221个,获国家授权119个;与企业协同创新选育的月季新品种“金辉”“翡翠”成为拍卖价最高的品种,年收取专利费上百万元;选育的中国红色系的“素季”月季新品种,蜚声东南亚。
“正因不懈地创新研发,我们打破了国外品种长期垄断的局面,并逐渐提高了自主品种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在我国,进口花卉和自主研发花卉,形成了平衡之势。”王继华说。
研发特色花卉打造新增长极
喜马拉雅东南麓的横断山区,是世界名花杜鹃的天堂。
不久前,通过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红妆”“阳春雪”“黛玉”“花妍”“芳华”“粉精灵”等6个新品种在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昭通市等地推广种植5万株,助力花企提质增效,花农增产增收。
“除了高山杜鹃,近10年来,我们围绕云南种质资源优势品种,如云南山茶、云南特色兰花,展开了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从中挖掘一些有利的基因,并建立起从栽培、育种到市场化推广的云南特色花卉自主研发创新技术体系。优质新品种数量也越来越多。”王继华说,区域特色花卉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历时10余年,云南省农科院选育了一批花卉新类型、新品种。
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拥有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保有菊花品种2500余个、菊花育种中间材料3000余个。
“30年我们就做菊花育种一件事,研发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菊花新品种40余个。”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建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企业拥有近3000亩的菊花种苗出口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全面覆盖种苗生产全流程,连续10年出口通关率超过99%。所产菊花种苗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占日本菊花种苗进口市场42%以上的份额。
云南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的康乃馨种苗,出口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占日本康乃馨种苗市场约10%的份额,国内市场45%以上的康乃馨种苗也出自该公司。
产学研融合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有“滇中第一峰”之称的昆明梁王山,3000亩食用玫瑰吐露芬芳,花山花海引来蝶舞蜂飞。
7月7日,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与云南花之语花业有限公司在这里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梁王山玫瑰生态庄园创新共同体”,推动云南乃至全国玫瑰生态庄园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果的转化应用,就是从品种研发、生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云南花之语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俊告诉记者,有了科学家“撑腰”,企业解决发展的痛点、难点也有了底气。
据悉,双方将用3年时间,在梁王山核心区建成集新品种测试、生态庄园产品展销、花卉科普宣教、乡村振兴融合示范于一体的精品月季玫瑰种质资源创新圃,承载研发和示范功能。
“近几年来,我们的‘翡翠’‘胭脂扣’‘赤子之心’‘红船’等月季新品种及其配套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已在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云南锦苑花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示范推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邱显钦告诉记者,成果转化也让这些企业和合作社快速成为具有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2012年以来,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构建起以支撑花卉产业链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品种、技术、标准的数量及推广应用居全国第一,引领“云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云南花卉全产业链总产值1034.27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92.4万亩。其中鲜切花产量162.25亿枝,优质大花蕙兰产量590万盆,居世界第一,市场覆盖全国,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