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闻:2022服贸会| 毕马威发布《绿色氢能产业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05 15:41:37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热度攀升,发展驶入快车道。《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显示,2021年中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

针对氢能产业情况,毕马威近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发布了《绿色氢能产业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下简称《趋势》),对氢能产业链、各国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对氢能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资料图片)

氢能产业链初现雏形 交通为主要应用场景

根据《趋势》,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初现雏形,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加氢站,以及下游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据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介绍,从上游制氢来看,电解水制氢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生产方式,特别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是目前众多氢气来源方案中碳排放最低的工艺,与全球低碳减排的能源发展趋势最为吻合,而电价和电解槽成本是实现绿氢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从中游储能和运输来看,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而有机液态储氢、固体材料储氢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其中,气态储氢是目前发展相对成熟、应用较广泛的储氢技术,但该方式仍然在储氢密度和安全性能方面存在瓶颈。长管拖车为主的气态运输,是当前较为成熟的运输方式。”康勇说。

此外,从加氢站建设来看,2021年中国新建100座加氢站,累计建成数量达218座,位居世界首位。2022上半年国家进一步统筹推进加氢网络建设,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在下游应用场景方面,目前工业和交通为主要应用领域,建筑、发电和供热等领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60年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氢气使用量分别占比60%和31%,建筑领域和发电与电网平衡领域占比分别为4%和5%。

其中,聚焦交通领域,康勇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交通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与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温室气体排放低、燃料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高等优点,较适用于中长距离或重载运输,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也优先支持商用车发展。现阶段国内氢燃料车以客车和重卡等商用为主,乘用车主要用来租赁,占比不及0.1%。”

康勇预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带动下,零碳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规划》显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据此计算,2022-2025年保有量年均增长率将超过50%。

氢能产业按下“快进键”业界应前瞻性布局

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约40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 其中可再生氢供给可达约770万吨。到2060年,氢气的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3 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 20%,其中70%为可再生能源制氢。

《趋势》显示,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和资本青睐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影响下,预计氢能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并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氢能有望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行业热门赛道;氢能区域产业布局快速形成。

其中,针对氢能区域产业布局,康勇表示,“氢能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且短期内氢能长距离运输、大规模储运的成本瓶颈依然存在。预计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各地将优先打造区域内产业生态。随着产业进一步成熟,输氢管道、运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逐渐形成全国性网络。”

在康勇看来,相关企业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结合所在地区氢能产业生态特点,在政策、创新和投资助力下,进行前瞻性布局。

具体而言,政策方面,《规划》提及的重点领域包括质子交换膜电池技术、新型燃料电池基础、氢能全链条安全技术等。地方上,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主要用能区域,着重强调推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氢能交通应用;以西南、西北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区域,强调依托水力、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同时,在创新方面,康勇表示,“在氢燃料电池电堆与关键材料、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等环节,中国企业实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质子交换膜等原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等方面,中国氢能发展仍存在明显短板。在这些领域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在产业层面的低成本制氢技术路线确立后,快速获取商业订单,获得快速增长。”

关键词: 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