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职不研究方言,却能听出全省市州甚至偏远地区口音;本职不研究地名,却对市州县城乡镇乃至老地名烂熟于心;本职不是寻亲的,每年却帮数千流浪走失人员找到回家路。在救助站里,他们是“听风者”“活地图”和“火眼睛睛”,个个身怀绝技,帮助了一个又一个流浪人员甚至是在走失多年的“无名氏”踏上了回家路。
“听风者” 帮助走失6天的老人成功寻亲
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为2万余名流浪乞讨及遇到临时困难群众进行救助和管理,为他们提供临时食宿、返乡乘车凭证、护送返乡等帮助。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受助人员,因为精神错乱、智力障碍、老年痴呆、中风等方面的原因,无法说清姓名、地址,成为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无名氏”。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眼里,要从这些“无名氏”口中得到有用信息,可比普通意义上的破案要难得多。
今年34岁的李升,在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男性服务区工作12年,十多年来帮助百余名“无名氏”找到家人,被誉为寻人神探。每次遇到受助对象,他都会有意无意地与受助对象聊天,听口音,根据方言来辨别“无名氏”是哪个地方的人。日积月累,全国各地的大小方言,他都能略知一二,听口音破解寻亲密码成为李升的独门绝技。
家住咸宁市咸安区的老人孙爹爹,一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去年12月12日,老人在咸宁市永安街道附近走失,身上带着仅有的三十元钱,一个人迷迷糊糊的坐上了长途大巴车,从咸宁来到了武汉。
由于身上没钱又有疾病缠身,孙爹爹来到武汉后无处可去,只能在东湖高新附近一个公园内游荡。12月13日,有好心人发现身穿单薄衣物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于是联系到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站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前往公园接老人来站。
李升全程参与了对该老人的救助,李升说,老人的口音较重,思绪不清,无法讲清楚自己的身份信息及家住何方。一连几天,李升一直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陪伴老人聊天,通过口音分析出老人可能是咸宁一带的,便找到咸宁当地的一名朋友,将录制老人说话的视频发给朋友,请朋友帮忙分析是否属于当地方言,最终经当地人确认,这位老人应该是咸宁人。
与此同时,李升联系到咸宁救助志愿者群,发现咸宁方面正好在寻找一位走失的老人,双方通过信息交换发现正是这位孙爹爹,于是李升联系上老人的家属,孙爹爹也终于和家人通上了电话。
去年12月18日下午,受助老人孙爹爹的儿子及亲属从咸宁赶来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终于见到走失了6天的孙爹爹,一家人相拥一起。家属还李升“助人为乐,一心为民”的锦旗,对救助站帮助老人寻亲及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感激不尽。
在李升的手机里,有着大量的志愿者微信群和qq群,在传统的查询方式无法奏效时,他通过对“无名氏”口音等特征的大致判断,向相应地区的志愿者群求助,发动广大志愿者,利用视频、录音等资料共同寻找线索,必要时甚至去当地核实,收效奇好。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升的串联下,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目前已与全国120余个寻人志愿者组织建立了良性互动,覆盖了湖北、贵州、河南、广东等全国多个省市,仅2018年就帮助10多名像孙爹爹这样的无名氏成功寻亲。
活地图” 顺着小地名找到中风男子的住址
“
2月19日是农历元宵节,下午3时,在外整整流浪一年的49岁福建籍受助男子范某,在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下返乡与家人团聚。1个多月前,范某在武汉街头流浪,后被警方送到救助站,因为表达不清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只能将其作为“无名氏”在站内男服务区暂时安顿下来。
自范某到男服务区的一天,救助站工作人员程敏就开始留意他,一有空就与他说话,并结合百度地图反反复复查找,终于弄清了“建瓯”、“房道、“际村”这几个地名及“丙相德”名字,但在与当地书记联系后,书记矢口否认该村有这样一个人。
程敏没有放弃,他通过福州市志愿协会,联系上南平地区微公道公益组织协会,随后该协会派出志愿者带上丙相德的录像去际村实地走访打听,经村民仔细辨认,丙相德确为该村人,但不叫丙相德而是叫范某。一切核实清楚后,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范某踏上了回家之路。
“流浪人员报的地名越详细越容易确认他们的信息。”程敏说,可是有些老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县城,最多记得一个乡镇的名字,有的甚至只记得一个村湾的小地名,这样的小地名有时在地图上都找不着。“这就要求我们救助人员不断积累地图信息,越小的地名对我们越有意义。”
今年5月底,武汉市救助站接到了派出所送来的一位受助对象。和往常一样,救助站工作人员程敏询问了受助对象的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这位受助对象姓陈,今年55岁,但有中风症状。“由于没有身份证等信息,也不知道他是哪个地方的人,经过仔细盘问,他隐约说到了一个地名楼子湾村。”
程敏用关键词“楼子湾村”在网上搜索,发现有好多这样的名字。无奈之下,程敏只有继续询问陈师傅,可是老人说话很不清晰。隔了一两天,程敏与这位男子交流的时候,他又透露了另外一个地名“吴店”。这时,程敏眼前一亮,“吴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之前,她曾经救助过一位来自随州的流浪人员时候听到过这个地名,是随州下面的一个乡镇地名。
为了确认准确信息,程敏又通过随州市民政部门与当地取得联系,当地反馈吴店镇楼子湾村确实有这么一位老人。从流浪男子被送到救助站,到救助站送这位男子回家,前后不到一个星期。6月4日,武汉市救助站将流浪武汉的陈师傅送到了随州市救助站。
“火眼金睛” 一堆寻人启事中找到走失老人信息
在武汉市救助站查询室,记者看到,有不少市民将寻人启事送到了武汉市救助站,不放弃寻亲的最后一丝希望。“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科长梁志刚介绍,很多是因为无法确认身份信息,然后派出所民警将流浪或走失人员送到救助站。 当亲人走失后,家人应及时报警求助;未在站内找到的,可在全国救助寻亲网查询,并发布寻亲信息。
在武汉市救助站,通过比对寻人启事上的信息,寻亲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今年3月上旬,李婆婆的家属将一份寻人启事送到了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寻人启事上说,李婆婆80多岁了,有老年痴呆症,在青山一带走失,并附有走失的时候大概穿的衣服颜色。就在寻人启事送到救助站没几天,110民警送来了一位走失的老人。当时正在比对寻亲信息的程敏留意了一下送来的老人貌相,她发现这位老人与之前收收到的寻人启事上刊登的老人长得很像。程敏赶紧与寻亲的家属联系,没想到,110送来的这位老人正是家属要找的那位婆婆。“这些日子我们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怕老人出了什么意外,幸亏有救助站帮忙。”老人的女儿连连感谢救助站工作人员。
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科长梁志刚提醒,发布寻人启事的时候,一定要交待走失人的身份、特征。主要包括走失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衣着装束、说话口音等体貌特征。这是鉴别走失人的主要依据,一般要写得非常详细,要特别指出体貌上的显著特征。交待走失的时间、地点、原因。要说明走失人在何时、何地走失的,同时还需说明失踪的具体原因。联系的方法。写清如何与寻人单位或个人联系。如家里人如有走失经历或风险的,家人可以制作一个防走失卡随身携带,标明姓名、住址、联系人等信息,缝在衣服上最保险。对于一些疑难的人员,工作人员也会检查其随身携带物品或衣着等寻找回家线索。
科技尖板眼 10分钟帮流浪8年男子找到家
今年2月上旬,一位女士被青山区白玉山派出所送到武东医院救助。在医院,该女子被查出怀有2个月身孕,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武汉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对她信息进行查询。这位女子自称姓李,家住驻马店庙湾镇,但是通过先进技术和电话查询核实,该镇并没有此人,耗时一个多月未有进展。
4月1日,武汉市救助站与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对接,进行先进技术比对,并将查询范围扩大到驻马店市,发现一名家住平舆县东皇街的女子李某红,和她的相似程度达到88%。于是电话联系到东皇街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工作人员在查阅后发现确有其人。4月3日上午,救助站站工作人员护送其踏上回家路。
除了运用传统的口音特征、户籍信息、迷失人口对比DNA比对等方式查询,武汉市救助管理站还采用人脸识别、民政部寻亲网等各种网络化途径帮助他们寻亲。今年3月,该站与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合作,采用先进技术,短短几个月就帮助70余名疑难受助人员成功回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