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郊外的一个智能养牛场里,奶牛发情的「奥秘」成为了可以被精确执行的代码。
通过摄像头结合 AI 算法,人们可以监控奶牛的健康、生理周期、位置等信息,进而提升奶牛的发情检出率,缩短胎间距,提升繁殖效率。同时,通过在牛场通道部署深度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牛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会按时反馈给饲养员。
终于,饲养员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式的「远程养牛」。而这些其实都始于「猪脸识别」。
李佳隆回忆起他们做「猪脸识别」的缘由。
当时,在京东负责算法研究的他,在 2017 年的时候,接到了保险部门的需求——有的养殖户会为家里的少数猪上保险,而不论总体中的哪一只死掉,都会找到保险公司理赔,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骗保」行为。
过去,传统的形式是在家禽身上打个标记,但这些标记是可以被人为改变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公司希望他们用生物的面部识别技术,精准识别每一头猪。围绕「猪脸识别」的生意就这么开始了。
团队发现,除了用 AI 服务于保险业务,养殖场里面存在更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于是,2018 年 4 月份,李佳隆和团队完全进驻到了养猪场里,「像饲养员一样去养、去喂」。从写字楼到养猪场,他们逐渐适应了夹杂着各种气味、水汽、氨气浓度极高的环境,不变的是都要「写代码」。
代码的价值在 2018 年 10 月份得到了证明,「我们第一次拿到了千万级的订单。」「猪脸识别」也迅速延展到了「牛脸识别」、水产养殖等领域。
除了京东,程序员「下乡」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华为、腾讯、网易、拼多多、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的身上。给母猪做护理、给奶牛催情、种地收割等相关的「农活」,正逐渐变成由一群「理工男」来主导。
程序员「下乡」
程序员们没有办法指望农民师傅和他们谈深度学习、等别人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再来交流。「团队的研发人员、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等核心人员跟着饲养员一起去工作,他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他吃什么,我们吃什么;他的作息时间,我们也要和他保持一致。我们把自己当成饲养员。」李佳隆和团队当时用这种方法来发现陌生领域的问题。
这让他们有了新发现。「养猪的时候,饲养员通常会 5 点起床,为牲畜做早饭。可能忙活到 7、8 点钟,能把他们第一顿饭喂好,然后自己去吃饭。吃饭回来就又该喂他第二顿了。」这是非常消耗人的一个工作。「以往,我们需要自己去拌饲料,去倒到牲畜的面前,给他们吃,这个过程就非常的累,麻烦。于是,衍生了开发「自动饲喂系统」的想法,就是把这些东西全做自动化,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控制,来精准打料、饲喂。」
这个想法变成方案落地后,饲养员反馈,「以往要 6 点前起床,现在 8 点就行——只是去检查一下,系统有没有正常运作。」
传统养殖场的环境对于初入其中的人来说,更是一场「噩梦」。由于各种饲料、动物的粪便的存在,传统的牧场里通常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养鸡场的相对湿度通常控制在 70% 以上,「不舒适的程度最高的就是我走进养鸡场的那一刻。那种环境真的不好形容。」
通过 AIoT 技术来监控奶牛的健康、生理周期等信息,进而来提升奶牛的发情检出率,缩短胎间距,提升繁殖效率 | 京东数科
饲养环境恶劣的问题,在水产养殖领域更为严峻。「水产面临的问题和牛羊猪鸡都不太一样,他们面临着的可能是巨大的转型和改革。」由于环保问题,一些水产养殖模式被取缔,比如近海养殖和湖泊水库的网箱养殖、以及淡水养殖等。
「过去在池塘等环境里养殖,水会和土壤接触,一些重金属、农药会残留在水里,进而进入鱼的身体;同时,鱼在水里面排泄,对土壤反过来进行一个再污染。」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行业里探索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将鱼饲养在箱子里。通过 AI+IoT 技术来监测鱼苗的生长曲线、进食曲线和行为轨迹,以及水体的各项数据。「这样的话,养殖密度可以提升,也解决了污染严重,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
这时,动物的生长进程可以完全被机器精准的控制,比如其未来的体重、营养成分等。
在如此的业务场景里,当一个人进入互联网公司之后,打交道的不再是以 APP 为代表的线上应用场景,而是实打实的实体产业。
互联网巨头们的农业生意
实际上,互联网养猪、养牛并不是个新鲜话题,科技巨头们早已有所布局。而每一家入局的路径也有规律可循。北高峰资本投资副总裁肖博天告诉极客公园(id:geekpark),「在农业领域,科技公司通常是输出自己的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去赋能给农户,进而也实现自身规模化的扩展」。
与京东输出智能解决方案入局类似,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也都是采取着相似的路径。智慧农业的业务通常隶属于各公司的「云计算」事业部的旗下,几乎都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打造「智慧农业大脑」,进而再整合垂直、细分方向的科技公司资源,最终形成整套的一体化方案输出给客户。
目前,这些客户主要是以政府和大型的农业集团为主。「我们跟小农户的合作形式,更多是由政府建设一个基地,我们和当地的农业企业共同去运营,然后由散户组成的合作社来参与到养殖过程中,有类似于扶贫或者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性质。」李佳隆告诉我们。
另一个典型的广为人知的「互联网养殖大户」,网易走的是覆盖农业生产链全链条的路子,难度相对更高,从自建生产基地,到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最后的电商销售、线下餐饮渠道合作,全部亲力亲为。虽然从宣布进军养殖产,到第一个自有农场投产,网易用了 7 年。但也实现了 6 个人管理 2 万头猪的壮举。
图为某智慧农田监测系统,可监测农场的农作物生长温湿度、气压、光照等 10 多项数据,用于指导田间生产。
在蔬菜、水果等种植领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技术底色,同样是诞生了各种智能解决方案,来「操控」农产品的生长。比如说,地上部分配有小型气象站、通信模块;地下则通过各种传感器对光照、温度、盐碱度等信息进行收集,然后传送到云端大数据中心,通过 AI 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决策,调整用水量,施肥量。
可以看到,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猪牛家禽,农产品正在向工业品靠拢,更多地诞生于可控的数字化生产线。根据 Clear Strategy 发布的《2020 智慧农业战略报告》预测,到 2020 年,智慧农业总目标市场将达到 270 亿美元。
李佳隆判断,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做智慧农业这个板块,「大家多多少少的都有点成就,但还没有特别大的,各方势力都在积累自己的团队和经验资源。我个人觉得,用不了三年,智慧农业领域就会迎来爆发。」
不过,肖博天认为,这个领域的「蛋糕」并不容易获得,「农业是一个细分领域、细分场景特别多的行业。智慧农业可以理解为一个集合体,它的发展是一个小步快跑、逐步渗透的过程,资金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数据采集、数字化技术、农业领域的专业认知、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产业链资源,都是它的门槛。」
未来,智能农场的崛起,也势必会挤压中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肖博天表示,「在国内,生猪养殖业正由之前非常分散的散户养殖的竞争环境,慢慢过渡集中到头部企业不断壮大的竞争环境。」
布局农业背后的逻辑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智慧农业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对于具备电商业务的公司来讲,农业似乎更是成为了必争之地。比如过去一年,快手电商一直在签约更多的原产地卖家进入快手电商生态。同时,在营销层面主打「源头好货」的卖点。
对此,肖博天认为,电商平台渗透到产业上游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电商平台通过自己的渠道优势和号召力,参与到产业链当中,和农户或者农业集团一起打造一些关键品类的产品。这样,可以通过加强对上游的把控,来更加主动地控制提供给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与价格,进而提高平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在竞争日渐同质化的当下,未来,更优质、更独特的产品更容易形成差异化,进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粘性。这也是未来电商平台之间竞争的一个维度。」他补充道。
此外,电商直播的普及,降低了农户进入电商生态的成本,农民可以直接对接到目标客户群,省去「中间商」。曾经因运营门槛等问题,被互联网「拒之门外」的那部分供给侧商家,也获得了入场门票。
这部分「新增」的商家也反映在了电商数据上。在 2019 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全平台农产品销售额突破 70 亿元,比 2018 年同期增长 53%。而拼多多 2019 年,农产品全年成交额达 136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09%。2020 年前 3 个月的成交额,则接近 2019 年全年近七成水平。
曾经电商中的「边缘物种」,已经突飞猛进地成长为了主流品类,且上升空间依旧巨大。
可以预见,无论是提供技术方案,还是销售渠道上,亦或是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电商平台在农业产业上游资源的布局、争夺上将更加密集、激烈。
在这样的进程中,农户与互联网公司将迎来更加「亲密」的接触。当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时,新型的农业生产、销售过程,需要「新农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