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被考生称为“高考季”。7月,就是他们的“录取季”。
【资料图】
每年的这个时期,都会有骗子钻空子、做假证、编谎话来忽悠人,虽然晚报多次报道过相关骗局,但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晚报在此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梳理了一些典型的招生录取骗局,希望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骗局一:假邮件
此时,正是广大学子等待接收录取通知书的时期,众所周知,各高校都是通过快递的方式将通知书寄给考生。
一些骗子借此打起了歪主意。
有些不法分子印制虚假录取通知书,通过“到付邮费”的方式,骗取钱财。
许多家长在收到通知书时过于兴奋,也不打开查看,便立即交钱。
●晚报提醒:
骗子如此钻空子骗到的钱虽然不多,却着实可气。提醒家长和学生们,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马上打开查看,确认通知书的真伪。
骗局二:假补助
以往,晚报就曾报道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招生季冒充教育部门或高校的工作人员,假借发放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向家长行骗。
一些家长信以为真,骗子便以领取补助需先激活账户为由,诱使家长到银行的ATM机上按其要求操作。
结果可想而知,助学金是不可能有的,银行卡里的钱却都被骗子转走了。
●晚报提醒:
据了解,针对这类骗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多次发布预警,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会要求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更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
如遇到类似情况的,请考生先向校方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按照对方要求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骗局三:套路贷
一些不法分子会用非法手段诱骗考生或家长陷入“套路贷”“高利贷”等陷阱,让考生通过他们贷款学费及生活费,最终,“小贷”滚成“巨债”,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晚报提醒:
受家庭经济困难困扰的新生,切不可“有病乱投医”。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向户籍所在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解决学费和住宿费。
此外,教育部等多部门规定,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骗局四:假领导
有一些考生分数不理想,也有一些考生对所报的专业不是很满意,这就给了一些骗子可乘之机。
不法分子谎称是高校或招生考试机构领导,宣称只要花钱,可帮忙让考生“二本上一本,专科上本科,普通专业转到热门专业”,以此骗取钱财。
●晚报提醒:
首先,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准高校以任何理由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如果有人声称花钱可让考生“二本上一本,专科上本科,普通专业转到热门专业”,一定是骗子。
骗局五:假招生
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招生考试工作人员或高校招生老师,伪造招生录取文件、院校介绍信、预录取通知书、入学批准书等,声称可以全权代表高校进行招生,只要考生交钱就能被预录取。
●晚报提醒:
考生和家长如果遇到有人声称自己是高校或招生考试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帮助考生录取的,一定不能相信,要及时举报。更不要因其能拿出一些所谓的书面材料,就信以为真,那些都是骗子伪造的障眼法。
判断录取结果是否真实、有效,可通过查询高校是否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招生计划是否经国家核定并下达,考生成绩是否达到要求,从正规途径能否查询到考生的档案状态和录取信息等来核实真伪。
骗局六:假大学
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欺骗那些分数不够却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
当家长花钱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所就读的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本科,而是其他形式的教育。
●晚报提醒:
不同的招生类别入学条件也不同。不同学习形式的高等教育所获毕业文凭的社会认同更是不同的。教育部“三十个不得”禁令中明确规定,各高校不得发布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避开省级招生办,通过中介机构或学校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违规录取考生。
高校不能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违规承诺吸引或欺骗考生入学。市民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先与相关学校的招生办联系核实,以防上当受骗。
骗局七:假链接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某些手段获取考生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以查看体检报告、录取情况为由,向考生发送含虚假链接的短信。
一些不明所以的考生看到自己信息正确,往往未核实短信来源便点开链接,从而掉进不法分子陷阱之中,造成损失。
●晚报提醒:
不要轻易点开手机中来源不明的网站链接,在未核实网站真伪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输入身份证号、考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要填写银行卡号、密码以及来源不明的验证码。收到录取相关信息,应第一时间与学校联系进行核实。
考生收到录取信息确认表或录取通知书后,应登录教育考试部门网站核查,也可以到所在地区的招生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
每年这个时期是招生诈骗的高发期,一旦遇到诈骗行为,请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