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5日讯大庆有多少口油井?
恐怕很多大庆人也不能回答清楚。
【资料图】
在大庆6万多口油井中,有三口井,不仅大庆人如数家珍,一些外地人也能说出个大概。
“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铁人一口井”萨-55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井”古页油平1井,分别代表丰碑、精神和希望的三口“功勋井”,以不同的历史身份融入到大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动中,无声地讲述着这里曾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激情燃烧的奋斗故事。
松基三井 大庆从这里走来
“随着阀门的打开,只见一股棕褐色油柱猛地喷涌而出,大家都情不自禁欢呼‘出油啦!出油啦’!”
这是被无数次传播的经典历史时刻:1959年9月26日16时,松基三井“油龙”出世,整个松辽平原随之沸腾。
为何称作松基三井?
原来在此之前,先后有松基一井、松基二井开钻,但并没有发现有价值工业油流。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隆隆的钻头刺破地层,向千米以下挺进。该井的设计井深是3200米,当钻至1461.76米时,已经多次发现油气显示,取出的岩心显示地下有很好的油层,让大家兴奋不已。但技术人员同时发现井身不直,严重影响钻进速度。
在停钻还是继续钻探的问题上,中国与国外专家产生较大分歧。经请示,我国专家果断做出立即停钻投入试油的决策。这一决策对至少提前一年多发现大庆油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和松基三井喜喷原油,松基三井所在的肇州县大同镇,被改名为大庆。
截至1988年关井停产,松基三井累计产油不过1.01万吨。然而,它却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开了大庆油田神秘地宫的大门,拉开了石油会战的大幕,喷出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石油城市,将“大庆”写在了历史长河中。
萨-55井 铁人精神在这里孕育
卸车台、泥浆池、地窝子……在大庆市红岗区铁人纪念馆旧址,一处处历史遗迹,仍保留着萨-55井(又称“铁人一口井”)当年的模样,向人们讲述着62年前铁人和队友们写下的传奇故事。
1960年,铁人王进喜和队友千里迢迢从甘肃玉门来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钻机到了没?井位在哪里?这里钻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刚下火车的王进喜,就发出了经典的“铁人三问”。
没有吊车和拖拉机,王进喜率领队员人拉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总重60多吨的钻井设备,装上汽车,运到井场。全队吃住在井场,困了枕着钻头打个盹儿,饿了啃上几口干粮,仅用时5天零4小时,就打成了萨-55井这口深1200米的详探井,创造了当时的石油钻井速度最高纪录。
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拖着腿伤上台,激动地喊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
萨-55井于2017年停止产油,累计产油15万余吨,是大庆油田6万多口油井中自喷时间最长的。作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要发祥之地,先后吸引了200多万人次来此参观。
古页油平1井 希望在这里升腾
2021年8月,大庆油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井”古页油平1井,与松基三井、萨-55井一道,加入到大庆油田“功勋井”行列。这口井的试油成功,标志着大庆油田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战略突破。
在非常规油气勘探施工关键阶段,2000多位石油人战风雪、斗严寒,“白+黑”“5+2”,不讲条件、不畏困难,生动复刻着62年前石油大会战的场景。
时空流转,三口井的故事背后,始终流淌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奋斗基因。
进入新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进改革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做大新能源产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变的大庆,正在迈上色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勤劳的油田创业者们正用一张张漂亮的发展答卷告诉人们:时代变了,石油人求实奉献的劲头不变,战天斗地的豪情不变,争当标杆的担当更不会变……